English

“农业科学,我一生的依恋与追求”

1999-07-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大辉 我有话说

5月,郑州。一个明媚的午后,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一个普通的四人间病房,记者又一次见到了我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所长郑天存研究员。

面对来看望他的同事,郑天存不住地感叹:“哎,前两次手术都没有影响工作,这一次不行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躺也不是,没想到会耽误这么长时间。”其实,郑天存住院还不到一个星期。他是得了突发性疾病后由周口医院转到省城医院来的。人在医院,心却始终离不开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时,郑天存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说:“我从小崇尚科学,又生长在农村,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农业科学是我一生的依恋与追求。为了祖国的强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都将会献身于农业科学,献身于小麦育种事业。”

立志农业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郑天存,中学时期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境的贫寒、摆脱不掉的饥饿促使这位身材瘦小但头脑聪颖的青年立下这样的志向:献身农业、让土地多出粮食!

从河南农学院毕业,又经过劳动锻炼,郑天存于1972年走进了周口地区农科所,从此开始了作物育种生涯。

作物育种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不行,没有一定的经验更不行,它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初出茅庐的郑天存,为了实现自己早日培育出小麦高产品种的夙愿,又是跑省农科院,又是跑大专院校,拜访内行专家,采集不同类型品种选育……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征程。

1980年春,他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小麦育种计划——培育亩产超500公斤的良种,赶超国内先进水平,向优质高产进军。

培育一个优良品种,一般需要5-10年的漫长岁月。缩短育种时间,无论是在科学意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是一大难题,当时国内外尚没人攻破这个堡垒。但郑天存不信这个邪。他确实着急啊,因为当时周口地区小麦平均亩产才100多公斤,不加快小麦优良品种的培育步伐,农民兄弟什么时候才能吃饱饭呢?具有挑战创新性格的郑天存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信心开始了缩短小麦育种时间的研究与实践。

献身科学

冬小麦是夏收秋播作物,必须经过越冬低温阶段,才能春化发育,否则很难抽穗结实。为了加快育种速度,国外曾搞过人工气候室,我国也有人尝试到高寒山区异地夏繁加代,效果均不理想。郑天存根据国内外一些零碎经验,对就地夏繁加代技术进行了大胆探索。为了解决小麦生长最初阶段的低温期问题,单位里的一台小冰箱成了盛夏小麦加代育种的有限空间,在这个小空间里,郑天存通过反复试验、仔细观察,记录下了一本本厚厚的数据。两年过去,他终于在冰箱里育出了麦苗,但这样育出的麦苗移到试验田成活率极低。瘦了一圈的郑天存又陷入了苦苦的思索。那时候,我国广大农村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在农村的郑天存,妻子是民办教师,又有4个孩子,七八亩责任田里里外外全由妻子一个人操劳,郑天存一年中也难得回家一二次。他愧疚,他从内心深处对不起妻子和孩子,但为了育种事业,为了农业科学早日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他又不得不这样。

又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郑天存利用营养土育苗,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解决了小麦就地夏繁加代中的种子休眠期的打破、幼苗春化处理、最佳播种期的确定、预防麦花败育及正常灌浆成熟等一系列难题,建起了低温春化室,创造发明了“绿体营养春化法”。他的这一成果在国内立即引起轰动,同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利用这一技术,截至1988年,郑天存的另几种育种方案均提前获得成功。他培育的第一、二批10个小麦品种中,以国审“GS豫麦21号”(周麦9号)为突出代表,在1989年至1991年参加黄淮流域多省区试验中连续一年名列第一,平均亩产506.8公斤,在全国首次创造了在跨省多处试验平均亩产赶上千斤的记录,被命名为全国名优品种,在豫、皖、苏等8个省累计推广1.4亿亩,产生直接增产效益40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者奖”,成为我国该奖项中的唯一农业项目,1996年获“国家重大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特等奖。这一成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打破了“矮秆易早衰、高产不抗病、高产多抗难于一体”的禁区,从此开辟了我国小麦育种的新纪元。

要说,仅周麦9号一个品种就足以使郑天存荣耀一生了,但他不仅没有松懈,反而加快了步伐,赶超国外先进水平。他说:“作为受党培育多年的知识分子,我时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国外科技日新月异,工作上丝毫不敢放松,要加把劲才对。”继周麦9号、10号之后,他又开始了周麦11号、12号、13号的培育。

忘我工作

为了育种,郑天存常常废寝忘食,将身体置之度外,在夏季搞育种试验,一干就是几个月。低温春化室室内外温差达几十摄氏度,发烧感冒对他来说是常事。有时感冒头痛难忍,他就用湿毛巾勒紧头,强撑着身子工作。

1989年,有一次,在连续紧张工作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为赶写一份会议发言材料,郑天存又熬了个通宵。第二天,他在大会发言后去卫生间,一下子晕过去了。在医院急救室,医生诊断为右侧脑血管供血不足。他一醒来,就询问所里试验田麦播的情况,安排有关事宜。郑天存主持小麦育种以来,曾晕倒过4次,没有耽误过一天工作。去年,郑天存参加上级组织部门的体检,医生发现他脑血管已发生病变,建议他立即休息进行治疗。郑天存没有听从医生的忠告,因为需要他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小麦试验田里需要他,所里事务的处理需要他,科研后备人才的传帮带需要他……他哪里有时间,又哪里舍得放弃工作呢?直到今年3月下旬,症状愈来愈明显,以致于他走路都出现不自主的摇晃,他这才接受班子其他成员的规劝,去医院作了检查。一检查,右小脑血管病变已发展为脑血栓。他这才不得不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工作。常常是上午去医院输液一二个小时,再去所里,再去试验田。

把自己人生的大好时光都献给了黄土地、献给了农业科研事业的郑天存,也就是凭着这种敬业精神,以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周麦11号品种1995年定型,省定为豫麦51号,高产早熟抗病,适合间作套种、发展立体农业、提高亩产效益这一社会需求,今年河南省计划推广1000万亩;周麦12号1996年定型,主要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结合,解决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这一难题,既达到优质麦标准,亩产又能超千斤,填补国内一项空白,能够替代进口小麦,可望使我国食品专用粉单纯依赖进口的状况成为历史,今年预计通过国审命名;周麦13号97年初步定型,高抗倒状,亩产600公斤以上,可抗6-8级大风,目前已进入加速选育繁殖期。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郑天存目前已培育出13个小麦优良品种,被国内同行专家称之为创造了一大奇迹,他同时也获得省、国家的多项奖励:1996年,被聘为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被评为河南十大科技功臣、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并光荣地出席党的十五大;1998年4月,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

对于这些,郑天存说:“这都是党组织培养的结果,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而且,我还应该做得更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